本文转自:人民网领航优配
陈蓝燕 李唯一 杨灏昱
“林姐,今儿也来锦里公园散步啊?这刚修的步道走起来就是舒服。”傍晚时分,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锦里村的新居民小陈,在公园的入口处碰上了房东林华敏。
“可不是嘛!公园里还添了健身器材,出门活动不愁好去处啦。”林华敏笑呵呵地接话。
在锦里村焕然一新的锦里公园里,常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锦里人悠闲漫步。在公园的开阔广场上,一支20余人的广场舞队伍每天傍晚登场,成为“新老融合”的生动注脚——队伍里既有说着地道乡音、熟悉每一条村巷的本村群众,也有带着不同地域口音、扎根于此的新锦里人。
锦里公园成为新老锦里人生活休闲好去处。厦门市海沧区委社会工作部供图
锦里村北接海沧信息产业园,南邻海沧港区,四面邻干道,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。村里流动人口1万余人,也就是“新锦里人”,以集成电路产业园区产业工人、港区配套产业工人占比突出。其中,住在村里的1200余名集卡司机,作为区域物流运输的重要力量,更成为锦里村开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关键服务对象。
“这些新就业群体的服务保障与治理融合成为村党委重点攻坚的课题。我们始终将这一群体的服务保障放在首位,让大家在村里住得安心、过得舒心。”锦里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林汉艺说,“做好这项工作,既是对新就业群体的贴心关怀,更是我村服务周边产业发展、为区域产业建设贡献力量的关键举措。”
那么该如何破题?党建引领是关键领航优配。
人民网党建调研团一行走进厦门市海沧区。人民网 李唯一摄
在海沧区委社会工作部的牵头指导下,锦里村党委以党建引领,迅速搭建多方沟通平台,召开“锦邻议事会”,新锦里人也常常是受邀参会对象。
“锦邻议事会”聚焦群众急难愁盼,如,针对部分新锦里人提出的子女上学出行难问题,在该会上,锦里村党委、海沧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、公交公司三方围绕学生上学出行的高峰时段、路线覆盖、现有班次缺口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讨,确定“增加高峰公交班次”的具体解决方案,以实际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锦里村党委联合多部门协同议事、高效解民忧,除了“锦邻议事会”这一机制,还探索依托9个网格分别成立服务工作组。“针对集卡司机,我们有网格群,安排专人管理,定时收集各个网格群里司机在住宿、饮食、出行、就业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,分类整理后及时反馈解决。每周对各群问题汇总分析,针对高频问题制定专项解决方案。”林汉艺说。
在锦里村,不仅是集卡司机,还有“卡嫂”(集卡车司机家属)和快递员、外卖小哥及周边产业员工等同样受到优待。
比如,村里设置了“零工驿站”帮助“卡嫂”就业,提供“娘家人”般的关怀帮扶,联合海峡人才市场为“卡嫂”推荐工作岗位,目前成功实现50余人次就业。
新锦里人孟女士说:“以前总觉得在‘暂住’,现在不管是办事、找服务,还是参与村里活动,都跟本地居民没差别,这种‘不被区别对待’的温暖,让我们真的有了‘家’的感觉!”
“现在村里经常邀请我们参加‘锦邻议事会’,让我们提建议,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再是‘外人’!”新锦里人刘女士表示。
锦里村党委通过党建引领服务新就业群体,不仅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“家”的温暖,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新动能,实现“服务-认同-共治”的良性循环。
林汉艺介绍,截至目前,以“锦邻驿站”为载体,累计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、充电、热饭、阅读学习及开展相关活动服务等基础服务,超千人次;通过协调增开公交、引入义诊、暑期托管、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讲座等,解决“出行难、就医难、带娃难”等痛点,新就业群体对村庄的认同感、归属感显著提升。
锦里村里有“村晚”。厦门市海沧区委社会工作部供图
“增强新就业群体对本地文化的认同,让‘异乡人’变‘自家人’,这是实现长效治理的灵魂。”林汉艺娓娓道来,“锦邻议事会”让新就业群体直接参与城中村治理,妇联活动吸引“卡嫂”加入妇女互助会……新就业群体从“服务对象”转变为“治理力量”,形成“共建、共治、共享”的治理新格局。
据了解,长期以来,城中村面临基础设施薄弱、安全隐患突出、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问题,导致矛盾纠纷易发多发。
为破解这一难题,海沧区持续推进城中村治理升级,锦里村是该治理的缩影。2023年至2024年,海沧区已有9个村纳入“城中村”现代化治理范围;2025年,又将有4个村加入治理清单。2024年在厦门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晾晒考评中,海沧区获评优秀,其中锦里、贞庵、鳌冠、霞阳、祥露均取得“优秀”档次;此外,贞庵、霞阳、鳌冠入选厦门市10个样板示范村,“贞庵村大物业管理”“祥露社区空间腾挪及历史违建处理”“霞阳产业替代升级”经验入选厦门市10个典型经验亮点。
“从‘暖心服务’到‘共治共享’的跨越,是朴素的追求。”海沧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,“这些年,海沧区持续探索党建引领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领航优配,推动城中村空间布局更加优化、城市功能更加完善、产业发展更加兴旺、人居环境更加优美。”
前海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