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易融资,“科研赋能・笔耕育人” 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修班在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举行。此次活动由《课程教学研究》《中小学德育》《广东教育》《师道》(人文)四家权威杂志社联合主办,为教师搭建了一座从教育实践通向科研创新的桥梁。
让科研真正服务于教育实践
开班仪式上,广东教育杂志社宣传策划部主任龙建刚以 “态度、问题、建议” 为脉络,强调教师专业成长需秉持理性审慎的学习态度。他提出两个关键问题:一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边界(“一位教师能走多远”),呼吁教师追求教育理想与情怀;二是对论文本质的反思,指出论文写作的瓶颈源于认知不足,需通过深度思考厘清概念。
广东教育出版社副社长、《课程教学研究》主编夏丰聚焦研修主题,点明本次培训的独特价值:作为四家期刊首次联合搭建的平台,整合了学术资源与传播渠道,邀请高校专家、名校长、期刊编辑组成 “多维导师团”,通过问诊式指导、分组研讨等环节,助力教师完成高质量论文初稿,让科研真正服务于教育实践。
《中小学德育》主编王清平则从教育情怀出发,倡导教师将科研写作融入日常。她以朱永新教授 “日写千字十年成名师” 为例易融资,强调持续积累的力量,并表示本次培训的专家团队将以学术造诣与实践智慧,助力教师突破德育研究与写作瓶颈,让科研回归育人初心。
业内顶尖专家带来深度分享
研修班的课程体系以 “理论筑基、实操突破、案例引路” 为核心,涵盖教育写作、课题研究、成果提炼等关键领域,由业内顶尖专家带来深度分享。
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、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·初中语文教与学》编委会成员许昌良带来 “教育写作主题的选择与确定” 讲座,为教师们在科研写作的起点上指明方向。他提出“以写促思”理念,列举10种选题方法,提出建立学科、教育学、文化三层阅读体系,分享了五种写作技巧。他倡导教师要以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的精神,通过持续写作实现从“成绩型”向“专家型”教师的转变。
广东教育出版社学术出版事业部总监、《课程教学研究》执行副主编、编审靳淑敏分析“编辑视角下的教育写作”时,首先明确了教育写作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定位;其次梳理哲学思辨、实证研究、叙事写作三大传统,凸显写作对理论创新与教师发展的双重价值;最后提供选题、结构、方法及学术规范等实操策略。她以“以写促思”的理念,从理论与实践维度系统阐述教育写作易融资,推动写作成为教育研究新范式。
《中小学德育》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徐向阳探讨 “基于问题解决的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”,强调论文写作与实际问题解决的结合。他以“问题导向”为核心,提出“提出问题-分析问题-解决问题”的三段式结构,强调选题要聚焦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,切口小而精准,从编辑视角指出优秀论文需具备四大要素:选题价值、文献基础、创新结论和逻辑清晰。
通过真诚的学术写作实现自我观照
《中小学德育》编辑部副主任毛伟娜在“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与成果表达”讲座中,以“教学即研究”为主线,提出“为教学、通过教学、在教学中的”行动研究定位,详细解析了“选题-分析-策略-实践-反馈-总结”的完整研究流程。重点指导了教师专业写作方法,强调通过文献研究明确概念,运用“问题-观点-论证”结构提升论文质量,为教师教学研究与成果表达提供了系统方法论。
《师道》(人文)杂志主编李淳讲解 “论文写作为何要‘看见’结构”,以“探疑出新、运思成象、推演得旨”为脉络,深刻阐释了学术写作的三重境界。她强调写作是“向外探索-向内观照-向上超越”的螺旋式成长过程,最终指向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。她特别指出“充分性”原则,要求研究必须层层深入,避免泛泛而谈,认为明确问题意识是突破研究难点的关键。她呼吁教育工作者在繁忙的教学实践之余回归本心,通过真诚的学术写作实现自我观照与专业成长。
此次研修班的成功举办,是四家期刊践行 “服务教育、赋能教师” 使命的生动实践。未来,主办方将继续深化合作,通过线上课程、专题沙龙、成果发布会等形式,持续为教师提供科研支持,让更多教师能 “以研促教,以写育人”,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共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文|记者 孙磊
图|主办方供图易融资
前海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